八里垃圾焚化廠
:::
  場域設施概述

本場所行政大樓環境教育教室可提供40人上課與室內實做,另有垃圾吊車控制室、6樓特色參觀走道、戀戀下罟坑展館、環保小木屋、魚菜共生、煙囪及原生植物園區等,本場所經過完善的安全評估,可提供做為學員學習、體驗與觀察的區域,並將其相關功能概述如下。

場所認證證書
  環境教育教室
環境教育教室

設施說明:
可以提供40位學員(成人)或60位學童上課,並設有多媒體影片播放設備。

教育功能:
教授環境教育課程及推廣低碳生活之教學場所。

  垃圾吊車控制室
垃圾吊車控制室

設施說明:
供操作人員操縱吊車進行垃圾的混拌、堆疊及投料等動作,以確保焚化處理穩定。

教育功能:
介紹垃圾是否確實混拌,對於焚化效果及污染防制之關係。另,透過觀看垃圾貯坑解說垃圾減積減量的觀念。

  6樓特色參觀走道
6樓特色參觀走道

設施說明:
設有廠區特色介紹看板(包含抗爭歷程、低碳體驗設施等)、及環保藝術創作展示區等。

教育功能:
教育垃圾回收再利用及低碳生活體驗的說明使用。

  戀戀下罟坑
戀戀下罟坑

設施說明:
為林口區太平里里民張新福先生於本區域開發期間於海邊拾獲之「下罟遺址標本」,現為十三行博物館所有。

教育功能:
介紹下罟坑遺址文物,並說明開發過程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。

  環保小木屋
環保小木屋

設施說明:
使用太陽能板、風力及本廠垃圾焚化後所產生的綠色電力,且具雨水回收功能、其內擺設為回收的再生傢俱以及綠色標章的家電。

教育功能:
可實際體驗綠能電力、再生傢俱及綠色標章的家電等節能減碳作為。

  魚菜共生
魚菜共生

設施說明:
此設施可達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,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,為一低碳設施。

教育功能:
認識養魚不換水而無水質憂患,種菜不施肥而正常成長的魚菜共生施作方式,瞭解魚的廢棄物可經由轉換供給植物養分。

  原生植物園區
原生植物園區

設施說明:
約有300種2萬株台灣原生種植物,為進行原生植物復育之區域。

教育功能:
介紹推廣台灣原生種植物,並減少外來種植物所導致的生態破壞。

:::